首页 >  老济南记忆馆 > 正文

信义庄的来历

发布时间: 2017-03-15 10:30:12   来源:本网   浏览次数: 2187 
信义庄的来历

  六窑八井一面坡,西街东街有传说。

核桃院栽百年树,李家花园茉莉多。

马车社里忆驿站,将军楼前柳杨波。

信守承诺传乡邻,义气重情代代接。

上面这八句话是描写信义庄的。

信义庄坐落在四里山脚下,位置在经十路以南,英雄山路以东。

做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信义庄人,面对已经变得同我小时候完全不一样的街道,忽发奇想:信义庄是怎么来的?

解放初期,在党和人民政府组织下,信义庄周边开垦荒地种植小麦和玉米,马鞍山路两边则分别栽种了大片桃 、梨、苹果和核桃林。春天里果花盛开,从山上往下看宛如一片彩云,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,仿佛置身仙境,心旷神怡。但在旧社会,信义庄以及现在的英雄山文化市场区域还是一片乱岗林地。当时,济南城里有位名叫王洪的绅士发善心买下了这块地方,供穷人免费做坟地用,这里被人们称做王洪义林。后因义林屡遭盗墓,他便雇了商凤联一家在山脚下看林地。商家养有七个儿子,一贫如洗,先是住地窝子,后盖起了几间土坯茅草房,因此商家是第一户在此居住的人家。

信义庄地处南部山区进城的必经之路,随后又陆续迁来几户人家。从城里茅家祠堂迁来的茅彤基、茅振华父子,他家开了一间“茅家小铺”,供进出城的人们歇脚打尖;从大涧沟村迁来的段良友,他同茅振华是姑表兄弟;从杆石桥里迁来的张金奎,号称张四爷,他家建了一家养牛场;从德州平原县迁来,解放后被定为逃亡地主的郭宇宽一家;还有开粉坊的高德亮,开大粪场的刘胜三,在街南头开窑厂的潘长龙、王胜俊,从陈庄迁来赶马车的刘道典,再加上在邮电局干邮差的李树来,他们形成信义庄最初的几户人家,但此时信义庄还没有村名。
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民党为日伪时期在邮电局工作的部分老职工发一笔补偿金,每人两个金元宝,我大爷黄圣祥、申德义和申俊卿兄弟、张庆和、候宗周等人用这些金元宝相继在此置地买房,并请来老济南有名的瓦匠头马凤喜规划建设。从此,原本住的四分五裂的散户逐渐拢到一起,有了村庄的模样。

1946年夏天,家住自由大街的王玉瑞,邻庄四里村的保长王月进以及段良友等人在“茅家小铺”喝茶,大家闲聊时说起应该给村庄起个名字,于是茅振华提议请有文化的王玉瑞来起名。王玉瑞想了想说:“这地方背靠四里山,是块风水宝地,你们又齐心协力建起了这个村庄,以后老少爷们更要团结互助,讲诚信,守道义,就叫信义庄吧。”大伙一听齐声叫好,信义庄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。

信义庄主要分四块:信义庄西街、东街、北沟崖和南窑。信义庄有四个院落最有名:一个是街南头的核桃大院,因院中间有一棵百年核桃树而闻名;一个是街北头的马车社,院中有三口水井,过去是个车马店,供赶马车跑运输的车老板们饮马歇脚的地方;再一个是街中间的李家花园,以养茉莉花、月季花出名;最有名的是街东面的三座将军楼,住着三位将军,其中有海军政委李耀文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老信义庄人大体分为三部分:一是过去开荒种地的参加了农业社;二是过去干邮电局、铁路局的成为工人阶级,携家变成了城市户口;三是过去赶马车的,男人们进了济南运输公司,老婆孩子仍然在家种地,成了亦工亦农家庭,被戏称为工农联盟。

虽然时过境迁,信义庄已由最初的几户人家变成如今的五百多户,但儿时的记忆仍然深深地刻在脑海中,街坊邻居的音容笑貌仍然时时传递到耳边,如瘦小精干,头戴瓜皮帽,脚穿棉靰鞡的商凤联爷爷;鹤发童颜,五缕长髯飘胸前的刘胜三爷爷;牵着两只奶羊奔走杆石桥里的张四爷;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家邻居段良友大爷,段大爷长得胖大魁梧,紫红面膛,两眼像一对铜铃,像极了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里的胡汉三,他总爱摇一把大蒲扇,见熟人就是两句话:“走,家里喝茶去,吃了饭再走呗。”但我最熟悉的当数街对面的茅振华大爷,他说话幽默风趣,神采飞扬,是信义庄红白喜事的当家酒陪,两斤高粱酒下肚,绝不耽误第二天一早拉地排车,我小时候看他在喜宴上陪酒,那拳划得神出鬼没,喊声能传半条街:“螃蟹一,爪八个,两头尖尖这么大的个,三月三,六连关,七到巧来八洞仙。”女方是从北园请来的喝酒高手,几杯酒下肚后,自报家门外号“酒坛子”,茅大爷马上接了一句“咱俩是哥俩好,人家都叫我酒漏子”。见对方没有反应过来,便幽默地解释:“你酒坛子的酒往我这酒漏子里倒就行。”说的席上席下都大笑起来……

如今我文中提到的老人们都已作古,但我提笔时他们历历在目,仍然鲜活地出现在我眼前,仿佛在嘱咐我,一定要把信义庄的来历告诉大伙,不然孩子们都快忘光了……

信义庄的来历其实很平淡,但这种平淡中却传承着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讲求团结互助、诚信守义的人文底蕴,而这正是当前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。

屈指算来,2016年正好是信义庄建庄七十周年,谨以此文记之。

2016年8月

黄鸿河